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蒋睿彤 许婧)记者6日从上海海事大学获悉,我国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试航成功。
据了解,“中山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由上海海事大学王忠诚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广东致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改造。
本次试航全面验证了纯甲醇动力增程、纯电池、甲醇动力增程与电池组共同驱动下的电推技术已具备成熟应用,可推向市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到设计指标,试航取得圆满成功。
甲醇增程动力“中山1号”试航现场。上海海事大学供图
“中山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该船船长10.6米、宽2.7米、船艏吃水0.25米、舯0.35米、船尾0.45米,排水量4.5吨,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行模式及同步补能续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进。
数据显示,航行全程实现“零碳排放、超低污染”,标志着该技术在纯甲醇增程动力的续航能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船舶绿色动力及节能减碳技术研究”团队,在王忠诚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船舶低碳/零碳燃料动力、废气温差发电及脱碳技术的前沿研究。团队成功开发甲醇燃料动力示范船,并建立了船舶废气温差发电实验平台,为船舶行业的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忠诚教授表示:“此次携手国内企业研发的船用甲醇增程动力系统在‘中山1号’船舶上成功试航,实现了全程零碳排放与超低污染。上海海事大学具有该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续航力强,集成了多种先进特性,将对推动船舶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包括甲醇为燃料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航运行业,同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的试航成功,对于推动内河、沿海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具有极强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下一步,上海海事大学将联合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推动甲醇应用产业链全面发展,积极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高质量为特征的现代绿色航运生态体系,全力护航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完)
中新网济南12月6日电 (孙婷婷)今年入冬以来,山东各地充分利用冬闲时间,组织人工、机械完善农田水利、灌溉用电、道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寒冬时节,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一派火热。多台挖掘机、平地机、粉料撒布车等大型机械正在进行路基作业以及河道清淤。项目竣工后,该县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121.1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93.91%。
“以前田间路是土路,收庄稼时赶上下雨,路面有积水,大型机械根本进不了地。现在路、水、电都接到地头,我们种地比以前轻快多了,也更有底气了。”种粮大户李建国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耕地质量能提升1个等级以上,粮食产能提高10%至20%,预计每亩每年节本增效5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
作为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齐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实现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网格、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每50000亩一套综合服务站,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足、灾能减、功能全”的高标准农田九大配套体系,显著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农业节本增效、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有力支撑。
智能灌溉设备是高标准农田中的重要设备。近日,在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演马村的大田里,一台228米长的平移式喷灌机主体设施搭建完成。与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相比,该设施可以节省90%的劳动力,节水30%-50%,增产10%以上,同时配备了智能化物联网系统,通过采集、分析“四情”信息数据,实现远程水肥一体化灌溉,从而调节田间小气候,减小干热风的影响。
“我种了1000多亩地,以前用卷盘式喷灌机,一台机器一天浇20亩地。使用新型的灌溉设施,我在家中轻点手机就能浇地,既节省人工又节水,更坚定了我科学种田的决心。”桓台县大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铭说。
青岛平度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高绪龙 摄
青岛市平度市李园街道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道路硬化、配套农灌电、水源建设等,提升该片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该片区与农田的抗灾抗风险能力。在项目现场,一台台挖掘机紧锣密鼓作业,开展沟渠疏浚、管沟开挖,工人有序焊接节水管道。
“平度市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共计6.8万亩,其中李园街道的项目有2.2万亩新建任务。”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负责人金君超介绍说,目前,平度市已开始探讨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保险试点,主要围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意外事故保险、设施设备自然灾害损坏和人为损坏保险等方面,为提高建设质量和建后管护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青岛莱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于言朋 摄
连日来,青岛莱西市抢抓冬季农田建设“黄金期”,通过水源、节水灌溉、田间道路和堆肥还田培肥地力等工程项目实施,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在马连庄镇项目区山北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多台挖掘机分布在不同区域挥动着“长臂”,开展沟渠开挖、池塘整修等作业。
青岛莱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于言朋 摄
“这里是岚桑村1号硬化路工程,全长998米,我们上足人力和设备加紧施工,目前正在整修路基,主体工程月底前完工。”马连庄镇项目区施工负责人介绍说。据悉,莱西市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4.5万亩,实施区域包括水集街道、沽河街道等6个项目区。
兰陵县充分结合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条件,因地制宜,对条件相似区域进行集中连片改造,由小改大、由弯改直、由薄改厚、由陡改缓,将原有小地块改为大地块。兰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兰陵县充分结合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条件,因地制宜,对条件相似区域进行集中连片改造,由小改大、由弯改直、由薄改厚、由陡改缓,将原有小地块改为大地块。”临沂市兰陵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负责人颜廷勇介绍说,高标准农田将形成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兰陵县充分结合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条件,因地制宜,对条件相似区域进行集中连片改造,由小改大、由弯改直、由薄改厚、由陡改缓,将原有小地块改为大地块。兰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兰陵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29万亩。该县通过机井水源工程建设、排水沟清淤、电力配套建设、道路硬化提升工程等措施,确保旱能浇、涝能排,促进了农产品产量质量提高。
在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蛮营村,施工人员正在开展农田打井铺管作业。宁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680万元,针对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短板,实施统一规划、集中改造、连片开发,让零散地块变成规模经营的高产田,实现普通田到增粮田的转变。项目现场,大型机械往来穿梭,道路施工、打井铺管,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淄博市沂源县大张庄镇通过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开发与利用,以“工业化思维”探索“土地流转—企业运营—项目推进—金融赋能—升规纳统”发展路径,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运营模式,引进圣邦农业种植花生和油葵等,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显著提高了土地效益。
菏泽鲁西新区吕陵镇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郝胡同、晁庄等8个行政村。截至目前,该镇建设高标准农田3600亩,配套机井23眼,修建桥涵闸两座,排沟清淤1.057Km,铺设田间道路1.759km。“以前浇地都要扯很远的电线,自从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我们接通电源就出水了,很方便。”吕陵镇葭密寨村村民杜新江说。
近年来,鲁西新区健全“田长”制机制,常态化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地整治等工作,补充耕地1万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此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护机制,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478.9万元,小麦保险承保率达到86.75%。
在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贾庄“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正在进行无人机巡田。“目前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耕种管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管理。”何石宝表示。据了解,目前,该核心区已建设成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带、麦秧绿、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在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武赵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农民正在使用智能喷灌设备为麦田浇灌越冬水。近年来,茌平区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土壤墒情,根据墒情自动设置需水量,农民只需手机远程操控即可。马红坤 摄
记者查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了解到,山东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提高粮食产能约100公斤,为该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今后一个时期,该省仍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巩固提高粮食产能筑牢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