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互为支撑、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可谓是“最大创新资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契合度。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宝贵的资源,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科技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科技也为教育发展持续赋能。教育、科技、人才既有自身子系统,又属于共同大系统。立足于系统观念,既要从子系统看待教育、科技、人才各自的功能价值,也要从整体视角看待共同大系统的总价值,从系统最优解的理论视角界定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不同场景下统筹推进的作用和规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从而产生全局性的战略价值,更好汇聚创新合力。从实践来看,有必要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条块管理的互动性。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创新资源配置的交叉重复。这需要打破行政壁垒,提高统筹层级,进行通盘谋划、一体部署,因地、因时、因需统筹配置资源,让教育、科技、人才实现相互辅助、有机统一。
二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一方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供给匹配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关键是要做到政府不越位、市场不缺位。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科技、人才既有公共属性,又有市场属性,需要政府供给,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因此,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须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供给关系,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方式。更需明确供给与需求边界、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则,促进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各尽其职、相得益彰,力争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匹配。
另一方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精准匹配度。从总量讲,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均居世界前列,但毋庸讳言,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够用”“用不上”“不好用”等现象,造成宝贵创新资源配置错位、低效转化。必须从增强教育、科技、人才适配性的角度,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把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行不行”的要求,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此外,还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域匹配度。传统的以行政层级和部门管理为主的“小域”资源配置方式,很难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大域”的需要。因此,须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同频共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跨域”最佳匹配。
三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贡献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传统的要素驱动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尽快转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必由之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也是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抓手。当前,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多流向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也是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瓶颈之一。能否有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是检验“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成效的关键标准。对此,应当尽快建立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流向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推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前,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成效作为考核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价值的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让创新和创造活力竞相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须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新视角,强化三者之间的契合度、提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唯此,才能使“最大创新资源”发挥最大创新效能,形成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光明日报)
(作者:侯万军、辛越优、马继伟,分别系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叶攀】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开幕论坛上分享了“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秘籍”:让年轻的科学家独立负责;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最佳规模;具有充足研究经费;要有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线发表演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生物智能从进化中学习,最具多样性特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人类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学习。”迈克尔·莱维特的在线演讲聚焦“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指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类有人类智能,计算机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而人类创造了计算机。
“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进行全球学习,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学习信息的收集效率。”迈克尔·莱维特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对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他还介绍了应用计算生物学和AI对于癌症的研究探索,并指出:“更好的科学会带来更好的发明专利,更好的发明专利会带来更好的药品。”在癌症代谢成像中的量子力学应用方面,迈克尔·莱维特指出,ChatGPT超极化MRI(核磁共振)使得肿瘤代谢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量化成为可能。
陆雄文教授发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对于人工智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闭环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研发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各个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还会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他指出,本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有着显著不同。“它是多赛道并举,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发。”
在陆雄文看来,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将影响所有行业的发展,也势必对管理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未来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他说。
据悉,“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将持续至12月15日,围绕“管理赋能共同成长”主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汇聚海内外数十位嘉宾,将举行“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等10场不同主题科创论坛等,并开展“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其中,“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为期一个月,将展出不同领域的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家、管理学院科创校友所选送、创作的作品,用不同视觉形式呈现他们的科研、科创实践成果。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直言,科学家与一般商人不同,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总是充满自信,这是他们能够实现科研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非常珍视,也容易产生'特殊情结',这在创业过程中却可能导致失败。”他指出。
“科技转化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谈到初创企业的成功要素,来自企业界的黄平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从一个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从收入到利润,从利润到现金流、到企业上市,对创始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背景要求是不一样的。”黄平表示,“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经验能‘一招鲜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学习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技能不断进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