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题:电网工程“巧”放导线 助力柴达木清洁能源输送
作者 王雅白 王佳 李江宁
在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附近的沙漠里,330千伏伯力变至110千伏乌图美仁变新建双回线路工程进入放线阶段。长长的导线如银色的长蛇向沙漠腹地挺进,一眼望不到头。
乌图美仁地处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西部,蒙古语译为“长长的河流”之意,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颗浑圆的棋子安放在海西大地上,那棱格勒河穿过它的怀抱,蜿蜒远去。
图为330千伏伯力变-乌图美仁变110千伏双回线路新建工程工作现场。何启金 摄
330千伏伯力变至110千伏乌图美仁变新建双回线路工程是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电网工程,对提升青海西部清洁能源输送、促进青海西部绿电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这项工程全长43.63千米,建设过程中需要钻过带电的330千伏伯林I回输电线路后,跨越110千伏中森线和格(格尔木)库(库尔勒)铁路、格(格尔木)茫(茫崖)公路才能到达目的地——乌图美仁戈壁大漠深处。
“这次线路跨越格茫公路、格库铁路,我们采用了预拉预制导线施工方法,比以前的放线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缩短了塔上作业时间,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高空作业难度和强度。”海西供电公司建设部项目管理中心专责赵红龙拿起地上的导线说。
图为夜间施工跨越格(格尔木)库(库尔勒)铁路。马秀鹏 摄
“这里地质复杂,不少地方是流沙沼泽地,因此基础开挖时我们就做足了风险防控功课,采取边挖边加固(基础)措施,防止发生坍塌。”海西供电公司建设部主任莫超介绍说。
入夜,一轮明月从大漠里升起,照着乌图美仁。旷野里,施工人员安全帽上的照明灯射出一道道光,划破黑夜,照亮旷野。
11月30日,新建的330千伏伯力变至乌图美仁110千伏双回线路,成功跨越格(格尔木)库(库尔勒)铁路。这条铁路是连接青海与新疆的一条现代化电气铁路。据悉,这条双回线路建成后,可与当地的光伏光热发电厂形成风、光、热多能互补的网架结构,解决乌图美仁地区现有的单回路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有效改善当地供电稳定性。
夜晚,沙漠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5摄氏度,周遭除了风声还是风声。输电线路、格茫公路、格库铁路犹如三道游龙,齐齐奔向远方。(完)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蒋睿彤 许婧)记者6日从上海海事大学获悉,我国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试航成功。
据了解,“中山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由上海海事大学王忠诚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广东致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改造。
本次试航全面验证了纯甲醇动力增程、纯电池、甲醇动力增程与电池组共同驱动下的电推技术已具备成熟应用,可推向市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到设计指标,试航取得圆满成功。
甲醇增程动力“中山1号”试航现场。上海海事大学供图
“中山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该船船长10.6米、宽2.7米、船艏吃水0.25米、舯0.35米、船尾0.45米,排水量4.5吨,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行模式及同步补能续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进。
数据显示,航行全程实现“零碳排放、超低污染”,标志着该技术在纯甲醇增程动力的续航能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船舶绿色动力及节能减碳技术研究”团队,在王忠诚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船舶低碳/零碳燃料动力、废气温差发电及脱碳技术的前沿研究。团队成功开发甲醇燃料动力示范船,并建立了船舶废气温差发电实验平台,为船舶行业的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忠诚教授表示:“此次携手国内企业研发的船用甲醇增程动力系统在‘中山1号’船舶上成功试航,实现了全程零碳排放与超低污染。上海海事大学具有该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续航力强,集成了多种先进特性,将对推动船舶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包括甲醇为燃料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航运行业,同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的试航成功,对于推动内河、沿海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具有极强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下一步,上海海事大学将联合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盛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推动甲醇应用产业链全面发展,积极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高质量为特征的现代绿色航运生态体系,全力护航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