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日前,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的公示》,拟对83名国家卓越工程师、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
说起工程师,很多人会联想到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在车间、工地忙碌的身影。卓越工程师不仅具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而且善于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具备动手能力强、兴趣专注度高、勇于创新创造等诸多特点,是“工程师中的工程师”。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天眼巡空到墨子传信,从高铁驰骋到“大飞机”启航,从敦煌文物修复到煤矿瓦斯防治,从天气预报系统到眼科诊疗技术……一件件展现综合国力的大国重器、一项项关涉国计民生的科研成果,无不浇筑着一批批卓越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卓越工程师的匠心,就没有中国创造的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现实需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还不是第一强国,与一些制造业强国相比,我们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还不够。也因此,培养一大批各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到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从支持“双一流”高校引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到拟对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党和国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我国的工科在学规模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把如此庞大的工科学生和工程师队伍的“一把把种子”播撒到肥沃的土壤里,用心浇灌、悉心管护,假以时日,必将出现卓越工程师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卓越工程师培养没有成例可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上,还是习惯于用理科思维统筹教学,对动手实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训练不足。有的与产业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跟上技术革新的脚步。创新体制机制,找到积极面向市场、无缝对接企业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是未来必须集中发力的重要方面。
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干中锻造。相信在有关部门的持续努力下,我国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将获得更加系统的综合培养、训练规划,尽可能多地获得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机会。此外,在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学科人才培养的同等重要性。创新创造离不开人文素养、组织管理能力、财会金融保障等,不同的学科人才都将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又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又要看人才。我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卓越工程师红利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由此而论,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相反,人才红利正在形成。用积极的政策、市场的逻辑、改革的办法,不断扩大这样的红利,未来的中国必将更具创造力、竞争力。(光明日报)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叶攀】
中新网苏州12月6日电 (周建琳)《守护古城·留住乡愁——阮仪三古城保护纪实文献展》5日在苏州美术馆开幕。年近九旬的阮仪三出席开幕式并向苏州美术馆赠送珍贵手绘图。
踏入展厅,《青春岁月》是文献展的第一篇章。“钮家巷傍着一条小河,河上有七八座通往对岸人家的户桥,河边有一排大树,景色很好的。”这是阮仪三童年记忆中的苏州平江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他感慨道:“苏州,是我的乡愁,是我出生的地方。”
《守护古城·留住乡愁——阮仪三古城保护纪实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幕。 苏州美术馆供图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加了海军。当兵5年后,阮仪三考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毕业后的阮仪三留在同济大学教书,但更多的时候他身处在中国古城古镇保护的第一线。
第二篇章《故乡情愫》展示了阮仪三在苏州古城保护与规划方面的重要文献材料,如首次提出平江路绝对保护区概念的规划文稿、《1997年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等。苏州古城的保护凝结了众多人的心血,阮仪三的贡献是显著的。
1987年,阮仪三带领学生设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此开启了保护苏州古城的实践之路。按苏州原有的双棋盘河街格局,阮仪三把古城划分为54个街坊,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划。这54个街坊的划定和保护指标的确定,为苏州古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核心规划思想沿用至今。
《护遗之路》是文献展的最后篇章。站在展厅里,古稀老人庄春地久久不愿离开,他曾任周庄镇镇长,是古镇从保护、发展到走向世界的见证者、推动者。“周庄是幸运的,在1986年遇见阮仪三。”展厅里,庄春地与阮仪三的通信原件,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1986年,阮仪三教授帮助周庄制订了《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建议。正是因为这一规划,才使今天的周庄古镇依然保持了完整的历史风貌。”庄春地说:“阮仪三教授身上有一种坚持走下去的毅力,正是这种毅力感染了我,让我愿用一生的心血,去保护、守望古镇周庄。”
不仅是苏州,平遥、丽江、绍兴、潮州等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阮仪三的规划和呼吁下,得到有效保护,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致力于调研和保护历史乡镇,他着力保护的周庄等江南六镇成为我国乡镇保护的范例,推动了全国保护和发展历史乡镇的热潮,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今天,在阮仪三先生的家乡举办他的纪实文献展,回顾他的工作、生活历程和学术成果,希望能让参观者从他为之奋斗的事业视角去审视我们蕴藏于历史长河中永不断灭的乡愁。”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评价道,阮仪三先生已是耄耋之年,观其过往,“守护古城,留住乡愁”是他的信仰。(完)